(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人们交流、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然而,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利用其匿名性和广泛传播的特点,散布谣言、造谣诽谤他人。近期,微博平台上一起涉及造谣他人的案件,再次引发社会对于微博平台对于造谣行为的不作为的关注。
据报道,一微博账号多次发表捏造媒体人与新闻当事人遗孀存在不正当关系的言论并煽动网友进行网络攻击。该媒体人表示多次就涉事账号的言语攻击向新浪微博投诉均未获通过,后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胜诉,该微博用户被判向涉事媒体人道歉并赔偿。
侵权言论之所以能引发轩然大波,平台审核无法推卸责任,如果微博在面对用户发布未经证实、严重损害他人名誉权的信息时第一时间处理,谣言何以能持续扩散?面对当事人的投诉,平台持续未做核实及纠错,对造成谣言持续扩散和蔓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知名社交媒体平台,微博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大平台注定需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然而,梳理这起案件可以发现,平台已暴露一些问题。
首先,平台对于用户发布的信息缺乏有效的审核机制。虽自由表达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价值观,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发布造谣抹黑他人的信息。如何有效遏制谣言传播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微博等平台应加强对用户发布信息的审核力度,通过更完善的机制来识别和屏蔽造谣信息。
此外,一家拥有庞大用户群体的平台,更应对用户投诉给予及时、有效的回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平台上不良信息的积累不仅会给受害者造成巨大的精神伤害,也会对社会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平台充斥的畸形流量长此以往也有损网络世界的和谐稳定。
平台审核滞后,绝不能因用户被判败诉而结束。7月21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成效情况。公安部明确表示,不仅要追究违法人员的责任,也要严肃追究网络谣言发布传播的相关方责任。
可见,平台责任不应只是对监管机构的口头表态,更应具化到一个个真实案例的处理当中。面对屡教不改的平台,司法机关也应考虑实施更严厉的处罚。毕竟,平台获得了多大的流量,就应为此承担多少社会责任,绝不能为了一己之利,催生“以谣言博眼球”的畸形流量。
文/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