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报“行走的阅读”活动走进学生实践学校,小记者体验瓯越非遗文化,他们说:
“原来瓯越非遗这么好玩”
小记者体验细纹刻纸。 本报讯 (记者 卓扬) 瓯塑、瓯绣、黄杨木雕……这些为大家所熟知的、极具本土特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果让你亲自去制作它,变成一件自己的作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走阅读,品鉴文化。”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推进探究型、合作式、项目化研学,上周日,本报牵头发起的品牌活动“行走的阅读”带领百名温州日报小记者和温州市图书馆小读者走进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探寻瓯越非遗文化。 温州的瓯味是由哪些东西组成的?带着这样的疑问,小记者们开启了自己的非遗研学之旅。他们参观瓯菜博物馆、温州文化馆、百年红色邮品馆、楹联馆,体验瓯绣、瓯塑、细文刻纸、黄杨木雕、非遗动画制作等非遗课程,并从中找寻到了自己的答案。在场馆学习环节,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校长叶超程化身讲解员,为小记者们讲述了邮票中的红色故事,还为大家带来了一堂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讲座。 在非遗体验环节,绣山小学的小记者戴弘毅第一次尝试瓯绣,他说:“我绣的是一片黄色的银杏叶,作为礼物送给亲爱的老爸!”对于瓯海区外国语学校小记者蔡墨浛来说,印象最深的当属玻璃银光刻的体验:“首先在玻璃上涂色,用吹风机吹干。接着,把一个亮闪闪的银片,撕掉膜后贴到玻璃上。当我把自己的《渔夫泛舟图》放置在架子上时,感觉一件‘艺术品’诞生了。”永嘉县瓯北镇第七小学小记者陈瑾熙迎来的则是瓯塑的考验:“我先用手把油泥揉成水滴型的,然后用工具一点一点切下来,继续抹平,一个笔画就好了。一切一抹,一笔一划,终于做出了一个‘福’字。”你见过木头雕刻的冰墩墩吗?在黄杨木雕小组,温州市实验小学的小记者梅凌晗吃惊地发现,原来仅是打磨这道工序也不太容易:“打磨的时候木屑满天飞,头发上、衣服上、手臂上、脸蛋上甚至脚上都是,我感觉自己仿佛要变成一个木雕啦。当木雕的冰墩墩朝我露出迷人的笑容,一切就值了。” 这次瓯越非遗研学之旅,让小记者们满载而归。温州市蒲鞋市小学小记者马艺珊感叹道:“这次的非遗研学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们的瓯越文化是多么深厚,多么有意义啊。我们应当爱护她,传承她,使她继续发扬光大!”